欧风:99%课卖不动,错把‘全人类’当客户,你不死谁死?”


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特别扎心的现象?

朋友圈里天天刷屏的“爆款课”“逆袭营”“私域变现闭环训练营”,看着热闹得像过年,可轮到自己发海报、推课程,转化率低得像冬天的菜市场——冷清、没人问津、连个咨询的影子都没有。

更惨的是,投了钱、花了时间、熬了夜做内容,结果呢?

学员没几个,收入像挤牙膏,业绩卡在月入两三万上死活上不去。

你开始怀疑:是我讲得不够好吗?是我内容不够干货吗?还是现在的人真的不爱学习了?

打住!别急着自我PUA。

问题压根不在你讲得好不好,而在于——你根本就没搞清楚,谁该听你讲课,以及怎么让他们主动找上门来。

咱们一条一条掰开揉碎了说,别怕难听,真相往往都带着刺。

第一,你连“卖给谁”都说不清楚,还谈什么成交?

很多人做知识付费,第一件事不是调研用户,而是先想“我能讲啥”。

于是乎,课程名字五花八门:“职场逆袭36计”“副业搞钱全攻略”“从0到1打造个人品牌”……

听着都挺牛,可你问一句:这课是给谁听的?

答不上来。  

或者说出来的答案全是虚的:“想成长的人”“想赚钱的人”“对副业感兴趣的人”……

我的天,全国14亿人,哪个不想成长、不想赚钱?你这是在给全人类上课吗?

这就像是开餐馆,你说你要做“好吃的饭”,但不说你是做川菜、粤菜还是兰州拉面。

顾客走进来一看:菜单乱七八糟,价格忽高忽低,连招牌菜都没有。你说他能坐下吗?

客户不是被“吸引”来的,而是被“筛选”出来的。

你越模糊,用户就越无感;你越想讨好所有人,就越没人愿意为你买单。

真正赚钱的老师,早就把目标客户画得清清楚楚:

比如“30岁左右、一线城市、月薪1.5万以上、有娃、想靠副业多赚5000块的职场妈妈”。

这个画像一出来,内容怎么写、痛点怎么戳、价格怎么定,全都有了方向。

可你呢?还在那儿泛泛地喊:“你为什么不改变?”

人家心里回你一句:“关你什么事?”

第二,你把流量当成免费的,结果烧钱烧到心慌

你说你也投广告了,也做了短视频,也搞了直播,可为啥ROI(投资回报率)低得像跳水运动员?

因为你还在用“广撒网”的思维玩流量。

抖音推一把,小红书推一把,公众号再发一篇,朋友圈再转一次……看起来动作很多,实则全是无效动作。

现在的流量,贵得离谱。

一条精准线索,动辄几十上百块。你卖个999的课,转化一个学员要花800块获客成本,

剩下199还得扣平台手续费、人工服务、后续运营……算下来,赚个泡面钱。

这不是做生意,这是做慈善。

更可怕的是,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获客成本是多少。

问他:“你一个学员多少钱来的?”

他说:“不知道,反正发了内容就有人买。”

那你这就是在赌运气。运气好,来几个;运气差,颗粒无收。

流量不是水龙头,拧开就有。它是油井,得钻、得压、得持续投入才能出油。

而你现在的问题是:既没钻井技术,又舍不得投资,还想天天喝汽油——怎么可能?

第三,你不种地,光等着收果子,哪有那么多天上掉馅饼的事?

很多人做私域,以为加了微信就等于有了客户。

于是拼命买粉、导流、拉群,结果呢?群里死气沉沉,发个红包都没人抢,推个课程像对着墙喊话。

为啥?因为你根本没有“养用户”这个概念。

你把私域当成卖场,其实它应该是菜园子。

你想啊,你种菜,能今天播种明天就摘吗?不能。

你得松土、施肥、浇水、除虫,等它慢慢长。用户也一样,得一点点建立信任、积累好感、种下需求。

可你倒好,刚加个好友,三句话不到就开始推课:“限时优惠”“只剩最后10个名额”“错过再等一年”……

人家心里直接拉黑:又来一个割韭菜的。

真正的增长,是“潜移默化”的增长。

是你发了一条朋友圈,用户默默点赞;你分享了一个小技巧,他收藏了;你讲了一个故事,他觉得“这人懂我”。

这些看似没成交的动作,才是未来成交的种子。

可你呢?光想着“开发新客”,却从不经营老池子。

新客难开发,是因为你老客没盘活;老客不活跃,是因为你从没好好对待过他们。

第四,你说开发新客难如登天,其实是你没搭梯子

很多人抱怨:“现在引流太难了,平台不让导流,用户不加好友,内容没人看。”

听着挺委屈,但我想反问一句:你有没有想过,用户凭什么要认识你?

你不是明星,不是大V,不是行业泰斗。

你就是一个普通人,在镜头前讲点干货,凭什么让人家花时间听你说话?

现在的用户,注意力比金子还贵。

他刷短视频,3秒没兴趣就划走;看公众号,标题不戳心就不点;加微信,没价值感立马忽略。

你要是没点“钩子”,没点“人味”,没点“差异化”,谁会主动靠近你?

那些做得好的老师,早就不是靠“讲课”赚钱了,他们是靠“人设”吸粉。

有人是“逆袭姐”,从负债百万到年入千万;有人是“毒舌教练”,专治各种不自律;

有人是“佛系副业哥”,轻松月入五万不内卷。  

他们卖的不是课,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投射。

而你呢?还在那儿正儿八经地讲“SWOT分析法”“OKR怎么写”……

用户听完只想说一句:“讲得很好,下次别讲了。”

第五,你最大的问题,是活得不像个“人”

最后这点,最致命。

你有没有发现,很多知识博主,看着就像AI写的——

话术标准、节奏统一、表情管理到位,但就是没“人味”?

他们说话像背稿,互动像客服,连自拍都像精修图里的塑料人。

你分不清他们是老师,还是课程的代言人。

可用户买的,从来都不是“完美的老师”,而是“真实的自己”。

他们想看到:你也焦虑过,你也失败过,你也曾经一个月卖不出一门课,你也被人骂过“割韭菜”。

真实,才是最高级的信任货币。

你敢不敢在朋友圈发一条:“这周一门课都没卖出去,有点慌。”

你敢不敢在直播里说:“这个方法我试了三个月才见效,别指望一夜暴富。”

你敢不敢承认:“我不是专家,我只是比你早走了一步。”

那些真正有IP势能的人,都不是“完美人设”,而是“有瑕疵但靠谱”的普通人。

他们不怕露怯,不怕翻车,因为他们知道:用户要的不是神,而是一个能带他走出困境的同伴。

所以,别再怪市场不行、用户不买、平台限流了。

你业绩不好,不是因为时代变了,而是你还在用十年前的打法打今天的仗。

定位不清,等于盲打;

获客粗放,等于烧钱;

增长乏力,等于断粮;

开发困难,等于无梯;

IP虚弱,等于无魂。

知识付费,早就不是“有内容就能卖”的时代了。

它是系统战、心理战、人设战、运营战的综合体。

你得像厨师一样精准调味,像农民一样耐心耕种,像导演一样设计人设,像销售一样懂得成交。

否则,再好的内容,也只能烂在手机里,变成你深夜翻看时的一声叹息。

现在,是时候重新定义你的战场了。

别再问“怎么多卖几门课”,而要问:“谁最需要我,我怎么让他们一眼就看到我?”

答案不在流量里,在人心深处。

福利,联系我!

➡️微信号: 8380666

(验证语:赠品)

(长按微信可以复制,再添加好友)

分享到